一個邊防連隊一所邊陲小學
帕米爾高原:一段守望綿延58年
①
②
?、?/p>
俯瞰祖國版圖,邁丹只是西陲帕米爾高原上的一個小黑點??錾脚c天山在此交匯,碰撞衍生出的座座山脈如樹葉紋路般,裝點著蒼茫單調的大地。
山高路遙,現代文明歷經坎坷,才蹣跚走進邁丹:這里電腦仍是稀罕物件,手機信號至今時斷時續(xù)……
這里又被稱作瑪依丹,在柯爾克孜族的語言里,意為“上有油下有糧的地方”。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隊伍經過長途跋涉,走到這里扎下營地,因地得名“邁丹邊防連”。從連隊駐地向西2公里外,邁丹小學靜靜佇立,兩者算得上“比鄰而居”。在長達58年的過往歲月里,連隊助學興教、真情守護邁丹小學的故事一直在延續(xù)。
“祖孫三代,都是邁丹小學的學生”
這是一個普通的周末,夕陽還沒落下,村民買買提明玉山·烏斯曼就提著小板凳,早早來到邁丹小學教學樓前的LED大屏幕前,悠閑地等待著電影晚會的開場。
對于包括買買提明玉山·烏斯曼在內的邁丹村村民們來說,參加由邁丹邊防連利用這個LED大屏幕開展的集體觀影活動,是每周一次的歡愉時光。
買買提明玉山·烏斯曼今年72歲,是邁丹村原民兵連連長,也是邁丹小學的首批學生。在他兒時的記憶里,最初的邁丹小學最多算是個掃盲班,學生除了適齡兒童外,還有不少村里的成年人。由于沒有固定校舍,牧民的氈房被輪流當作教室,漢語和數學是主要的授課內容。
大多時間,買買提明玉山·烏斯曼和小伙伴們會選擇“泡”在連隊里,好奇地觀看官兵的學習訓練生活,有時還能幸運地摸一摸官兵手中的槍。連隊當時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開展學文化活動。每當這時,買買提明玉山·烏斯曼總會蹲在一邊,安靜地聽講,“有了連隊的便利條件,漢語也就越學越好,不僅會說,還學會了寫”。
“我父親和我都畢業(yè)于那兒,前年我的孩子也從那兒畢業(yè)了。祖孫三代,都是邁丹小學的學生。” 買買提明玉山·烏斯曼的兒子居瑪·庫爾班說。
1980年,運轉了20余年的邁丹小學流動教學點無法滿足當地孩子們讀書的需求,連隊官兵幫助建起了3間教舍。
回顧過往歲月,居瑪·庫爾班留下了許多有關連隊官兵幫助他的溫暖記憶。
當時,居瑪·庫爾班由于缺少練習冊和鉛筆,只能用折斷的駱駝刺作筆,在地面上劃拉著寫字練習。連隊官兵提供的文具,讓居瑪·庫爾班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什么滋味。
“與大多數孤守一方的邊防連隊相比,我們其實是幸福的,因為這里有村民作伴。”邁丹邊防連現任指導員彭國棋介紹,雖然他們的守護范圍大都是無人區(qū),但在連隊駐守邁丹58年的時光里,附近的柯爾克孜族人陸續(xù)遷徙到連隊周邊,形成了如今的邁丹村。
也正是因為這樣,從買買提明玉山·烏斯曼那一代人開始,每一位邁丹村民都曾在邁丹小學求知求學,開啟成人立業(yè)的生命之途。
“闊別31年,除了老連隊,邁丹小學是最牽掛的地方”
2017年夏天,在闊別連隊31年后,金寬忠回到邁丹。
76歲的金寬忠重返邁丹,執(zhí)意要看兩個地方:一個是邁丹邊防連,抱抱自己當年種的樹,看看曾經守衛(wèi)過的老哨樓;另一個地方,就是邁丹小學。
在金寬忠眼中,邁丹小學的變化讓人驚嘆:嶄新的教學樓、功能齊全的食堂、存書頗多的圖書室、溫馨舒適的學生公寓,學生們吃住免費,宿舍也通了暖氣,學校成了全村條件最優(yōu)越的地方。
沒有人比金寬忠更有發(fā)言權。1986年之前,金寬忠在邊防服役長達20多年,把青春都“撂”在了帕米爾高原,直到從邊防團團長崗位轉業(yè)回到甘肅老家。
“天翻地覆,今非昔比!”那天,撫今追昔的金寬忠很是感慨,談了許多關于邁丹小學的過往印象。不過,他的記憶總是伴隨著一些標志性的時間點——
1963年,他在邁丹邊防連當戰(zhàn)士時,邁丹小學還沒有固定的場所,一位老師、一塊簡易黑板,算是學校的全部“家當”。像金寬忠那樣文化水平高的戰(zhàn)士,在業(yè)余時間主要任務是兼任老師,給村民掃盲,教孩子漢語和數學。
1974年,作為邁丹邊防連的第4任連長,金寬忠?guī)ьI戰(zhàn)士為邁丹小學修了一處土坯房,作為固定的校舍。
1985年,金寬忠擔任邁丹邊防連所在團的團長。在他的推動下,邁丹小學擁有了簡易籃球場和足球場。
令金寬忠欣慰的是,即使到今天,邁丹邊防連的官兵,依舊保持著給孩子們捐贈文具的傳統(tǒng)。
從新潮可愛的肩式書包到配置高端的電腦,從多種多樣的文化書籍到LED大屏幕……斗轉星移,連隊官兵贈送給邁丹小學學生們的已不僅僅局限于紙筆,捐助教育舉措也已經由自發(fā)、個體的行為,演變成系統(tǒng)、計劃性的整體行動。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指導員彭國棋介紹說,除了部隊捐贈以外,從2013年開始,中央和地方投入專項資金,完成了對邁丹小學的整體翻新改造。近年來,陸續(xù)建成的學生宿舍、食堂,最多時可供100個孩子住校生活、滿足210余名師生用餐。
曾經,地理位置的偏遠、資源的匱乏,直接給邁丹村民帶來的是緊迫而現實的生存壓力。“放羊-掙錢-蓋房子-生孩子-繼續(xù)放羊”的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拔除。為了讓當地孩子不輟學,連隊官兵從來沒有放棄過“一個都不能少”的努力。
在金寬忠的印象里,當時連隊官兵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勸導邁丹村老鄉(xiāng)讓孩子讀書。僅他自己,就幫助過4個孩子重回學校。
上世紀90年代,趙明科曾在邁丹邊防連任連長,也干過與金忠寬相同的事情。邁丹小學現任校長買買提居馬·托合塔巴依,就是被他硬拽著回學校讀書的。
“如果沒有趙連長,就沒有現在的我!”提起這段往事,買買提居馬·托合塔巴依笑得靦腆、說得動情。
由于生活極端困苦,他在小學三年級時,曾一度輟學,幫家里放羊。趙明科知道后,親自跑到家里做他父母的工作,直接將小買買提居馬從牧場“抓”回學校,并將津貼費悄悄塞進了他的口袋。
感念于趙明科的無私幫助,買買提居馬·托合塔巴依發(fā)奮讀書,2001年考取師范學校,學成畢業(yè)后主動回到邁丹小學教書,一直干到今天。
“現在想想,連隊官兵為我們做得太多了!” 今年已43歲、畢業(yè)于邁丹小學的買買提哈斯木·加哈力說,每年冬天一過,帕米爾高原的冰雪融水總會不約而至,那時河上的橋沒有修好,連隊官兵擔心孩子們出危險,每到上下學的時間,總會準時出現在河岸,把孩子們背在身上過河。
趙明科、馬元義……時隔多年,買買提哈斯木·加哈力依然能夠一口氣說出十幾任連長的姓名。他由衷地說,沒有邁丹邊防連的官兵,就沒有現在的邁丹,“解放軍真的好!”
“拿什么感謝你,讓我的荒漠人生變成綠洲”
對生活在邁丹的村民來說,邁丹邊防連官兵進進出出的身影時常提醒他們,就是這些穿著軍裝的人,間接或直接地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這些日子,由于受疫情影響,古麗再那·哈帕爾還沒有返回校園。已是大學生的她,每天在家自習。她說,她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不然對不起所有幫助過她的人。
在這些幫助她的人里,邁丹邊防連官兵無疑占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古麗再那·哈帕爾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但在小學五年級時,懂事的她為了不給貧困的家庭添負擔,已悄悄做好了輟學準備。
后來,邁丹邊防連的官兵開展“大手拉小手”捐資助學活動,成績優(yōu)異的她成了幫扶對象。除了必需的學習生活用品,還有解放軍叔叔時不時給她補課。最終,她于2018年考入吉林大學醫(yī)學院,成了目前邁丹村走得最遠的孩子。
考上大學沒多久,古麗再那·哈帕爾參加了一次人生規(guī)劃討論課——“我來自何方,我歸向何處”。
那次討論課,當古麗再那·哈帕爾向同學們展示邁丹村的時候,除了好奇與新鮮,不少同學則表示難以置信:“沒想到還有這么偏遠的地方。”
在那一刻,古麗再那·哈帕爾突然意識到,如果沒有邁丹邊防連的官兵,自己的人生或許還是以邁丹為圓點,在中國最西端的山溝溝里周而復始地畫著小圈圈。
在長達58年的戍守歷史里,邁丹邊防連官兵對村里一代代年輕人的成長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今年已經37歲的居瑪·庫爾班說,正是受益于邁丹邊防連官兵的幫助,他盡全力讀完了高中,有了知識和較為寬闊的眼界。隨后,他選擇了跑長途運輸,如今還購買了2臺大型工程機械,日子越過越好。
走進邁丹邊防連,在上士高彬的內務柜里,一條紅領巾放在了顯眼的位置。
高彬說,這能時刻提醒自己還有結對幫扶的學生。
4年多的日子里,高彬每次探家回來,都會給加孜古麗·努爾阿力帶上家鄉(xiāng)的特產,還時常會從網上買一些漂亮的文具送給她。在邁丹這個第二故鄉(xiāng),高彬把加孜古麗·努爾阿力當成了自己的親妹妹。去年六一兒童節(jié),加孜古麗·努爾阿力把一條鮮艷的紅領巾系在了高彬的脖子上。
在邁丹小學老師古麗博斯坦·艾比不拉看來,有時候,年輕的官兵比老師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六年級學生依尼提扎爾·托布庫力,母親很早離世。缺少母愛的他寡言少語、十分內向。連隊戰(zhàn)士汪偉得知情況后,每到周末都會找依尼提扎爾·托布庫力聊天,做游戲時會特意和他分在一組,經常“夸獎他”。漸漸地,依尼提扎爾·托布庫力的改變很大,不僅學習成績提高了,人也變得自信陽光起來。
2019年,市教育局為邁丹小學建成了人工草坪足球場。連隊官兵拿起鋤頭、鐵鍬平地除石,大大縮短了工期。
球場有了,孩子們卻苦于無人教練。得知情況,連隊組成“兵哥足球隊”,每逢周末都會和學生們一起踢球互動。在官兵的指導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上了足球……
“學校缺什么,我們就盡力幫什么。”2018年,彭國棋了解到學校教師力量不足,與學校積極溝通,發(fā)動大學生士兵成立校外輔導員小分隊,定期給孩子們開展輔導活動。目前,連隊已累計發(fā)動官兵80余人次,輔導學生超過600人次。
在邁丹村的發(fā)展進程里,邁丹邊防連的“助學興教”工程,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僅2015年以來,邁丹村就走出了54名大學生,還有13名青年應征入伍。
這些人當中,無論是像古麗再那·哈帕爾走出去的,還是像居瑪·庫爾班留在當地活出精彩人生的,都從邁丹邊防連這里汲取過養(yǎng)分、找尋過希望,并都實實在在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讓人生荒漠變成了綠洲。
“你守護我,我感念你,像一家人一樣”
邁丹小學校長買買提居瑪·托合塔巴依說:“邁丹邊防連對邁丹小學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只要邁丹邊防連在,這種影響就在!”
邁丹人時常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對連隊官兵的感恩之情。去年8月,在暑假期間,邁丹村的9名大學生走進連隊,集體為官兵合唱歌曲《感恩的心》和《我和我的祖國》。指導員彭國棋聽得熱淚盈眶:“我們力所能及,他們也在竭盡全力奔小康,很欣慰,也很開心!”
在上士陳學身上,也有類似體驗。村里一些學生,每天都會經過連隊營門口上學,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幾乎每個人都會在營門口駐足,鄭重地舉起小手向哨兵敬禮。每當這個時候,陳學和他的戰(zhàn)友們都會很認真地回禮,“很滿足,也很感動”。
歲月的銀蹄緩緩踏過,除了邁丹小學,邁丹村也發(fā)生著喜人的變化:用電入了國家電網,村里修了柏油馬路,住房翻建一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2018年,邁丹村已退出貧困村序列。
“你守護我,我感念你,像一家人一樣!”在邁丹村民的心里,知恩必報是堅定的信條。
金寬忠回憶說,那個年代條件曾經特別艱苦,外出巡邏的官兵常常是晚出早歸,只靠壓縮干糧就雪水充饑。很多時候,村民會把自己都舍不得喝的牛奶、羊奶送過來,讓官兵喝個夠。邁丹村民還常常自發(fā)同連隊官兵一起到山口巡邏,當向導和翻譯,這個傳統(tǒng)一直保持至今。
58年來,當地軍民團結造就了邊關的銅墻鐵壁,連隊數次被上級表彰為“軍民聯防先進單位”。
在邁丹村有一句口號:“一處氈房就是一個哨所,一位村民就是一個哨兵。”村民們都以愛邊護邊為己任,想方設法為連隊官兵分擔任務。如果哪位村民提供了特殊邊情或者為連隊解決了相關難題,都會受到其他村民的點頭稱贊。
邁丹邊防連連長唐洋發(fā)現,這幾年,護邊員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連隊曾經資助過的學生。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自覺扛起護邊興邊的職責與使命。
邁丹邊防連所在團政委謝建樂認為,助學興教是管長遠的,物質能改變人的一時,只有知識才能改變人的一生,這些位于祖國遙遠邊疆的柯爾克孜族孩子們都不差,只要給他們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這些孩子照樣能成才,成為對國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這些天,彭國棋和連隊戰(zhàn)友已經做好打算:邀請內地一流大學的支教團來村里支教;協調專項名額,給邁丹小學的老師們進修充電;為學校再提供一批電腦,讓孩子們盡早接觸網絡……
一個連隊,一所學校,一直在彼此守望!
圖①:連隊官兵同孩子們開展娛樂活動。
圖②:連隊官兵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圖③:連隊官兵帶著孩子們做手工。
劉南松、陳圣圣攝
版式設計:梁 晨
張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