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志愿軍老戰(zhàn)士回憶抗美援朝戰(zhàn)場:“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
中新社記者 李純
“三年打仗,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談及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經歷,89歲的王力平如是說。
10月末,中新社記者隨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赴遼寧丹東、沈陽等地調研期間,三位年至耄耋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zhàn)士接受了媒體記者采訪,回憶起70年前那段崢嶸歲月。
被俘敵軍飛行員從兜里掏出小白旗
1950年10月,不到20歲的王力平跟隨部隊從長甸河口進入朝鮮。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第三分部的軍務參謀,他的任務就是為一線部隊供應“吃、穿、打、用”所需要的一切。
戰(zhàn)爭初期,志愿軍尚未掌握戰(zhàn)場制空權。王力平回憶說,敵軍的飛機“貼著我們頭上飛過”,甚至能夠看清飛行員的長相:“挺長的臉,還在嚼東西。我們就挺奇怪,開飛機怎么還吃東西?后來才知道是在嚼口香糖。”
1952年,王力平所在部隊配備了高射機槍。不知情的敵機仍來襲擊,被志愿軍擊落,飛行員在拉升飛機后跳傘。“他在空中飄,我們在地上走。他往哪邊走,我們就往哪兒跟。離地面還有幾米,他從兜里掏出來一個小白旗……”談及與戰(zhàn)友俘獲美軍飛行員的場面,王力平仍記得那些細節(jié)。
被俘后,這位24歲的美國飛行員提出,希望被轉往關押美軍的戰(zhàn)俘營。經上級批準,3天后,王力平押送這名飛行員前往碧潼戰(zhàn)俘營,并在那里住了一晚。
天剛亮,浴室開放,王力平走進無人的澡堂。“熱氣一熏,加上長時間的疲勞,我一下子就睡著了。”那是兩年零9個月期間,王力平唯一一次洗澡。
沒睡過一次安穩(wěn)覺“是正?,F(xiàn)象”
“抗美援朝沒過江,保家衛(wèi)國沒拿槍,行軍坐車亂晃蕩,慰問團來了給個紀念章。”
時至今日,李維波仍記得當年形容高射炮兵的順口溜。1950年,他所在的高射炮兵第六師501團部署在鴨綠江畔中方一側,保衛(wèi)連接中國輯安(集安舊稱)和朝鮮滿浦的江橋。
“高射炮兵動作不快打不了仗。”李維波說,當時部隊要求官兵白天在30秒內進入戰(zhàn)斗位置,夜間則在一分鐘內。戰(zhàn)士們時刻守在炮位旁,夜晚就在火炮邊挖個坑,搭上鋪板、裹著棉衣入睡。“一年365天不脫衣服。”
老人回憶說,某年春節(jié),戰(zhàn)士們用彈藥箱內側作面案,找來木棍搟面、包餃子。剛一下鍋,敵機出現(xiàn),戰(zhàn)士們迅速進入戰(zhàn)斗,連炊事員也要承擔救護搶修任務。“沒人看鍋。等打完了再一看,(餃子)都成片兒湯了。”
“沒睡過一次安穩(wěn)覺,沒吃過一頓熱乎飯,”李維波說,“這是正?,F(xiàn)象。”老人也表示,打起仗來就什么都不想了,“什么苦和累、生和死,都忘得一干二凈”。
1952年的一次戰(zhàn)斗卻讓李維波至今難忘。當天早餐剛過,敵軍飛機來襲,李維波指揮火炮射擊。美軍一架F-84飛機被擊中,落入吉林通化的山林中,飛行員跳傘后被當?shù)毓踩藛T和民兵俘獲。“我還記得他叫拉爾·卡麥隆。”李維波說。
平時這么練,打起仗來都是老兵
“我們是1951年4月22日從安東(丹東舊稱)進入朝鮮的”,89歲的石景林忘不了當年入朝作戰(zhàn)的準確日期和戰(zhàn)場上的殘酷景象,“(敵軍空投炸彈)炸出兩三層樓深的坑,房子整個都沒了”。
那時的石景林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一名衛(wèi)生員。部隊在朝鮮高望山一帶阻擊防御時,他和教導員每天都要穿過一道敵方封鎖線,從營指揮所前往一線陣地巡視。“掌握不住時機,敵人的炮彈就把你蓋住了。”
1951年7月的一天,敵軍炮兵向志愿軍陣地發(fā)起了多次進攻。“我負傷了”,石景林摘下深綠色的軍帽,后腦上的傷疤和頭骨凹陷清晰可見。老人回憶說,教導員提議讓他隨傷員一同轉至后方休整,但被他拒絕了。“輕傷不下火線,”石景林說,“就讓衛(wèi)生員包了包,繼續(xù)堅守陣地。”
鑒于他的作戰(zhàn)表現(xiàn),3天后,石景林在戰(zhàn)場上被批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獲得三等功獎章?;鹁€入黨、戰(zhàn)場立功,這是老人最想講述的抗美援朝經歷。
作為衛(wèi)生員,石景林見過太多傷亡。親身經歷告訴他,不必擔心“官兵上戰(zhàn)場是否會害怕”的問題。“戰(zhàn)士們平時是這么練的,打起仗來都是老兵,”老人對中新社記者說,“人都要適應,適應了就好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