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研究團隊在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點擊:621084
            IL-27作用到脂肪細胞燃燒脂肪模式圖 暨南大學供圖
         
          中新網廣州11月25日電 (記者 郭軍)暨南大學醫(yī)學部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院25日在廣州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對外宣布,該院尹芝南教授團隊經過7年努力,在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首次發(fā)現(xiàn)白細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并促進脂肪細胞棕色化和產熱,通過燃燒脂質以減輕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
         
          
        尹芝南教授團隊在《自然》發(fā)表的研究論文截圖 暨南大學供圖
         
          相關研究論文于11月24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fā)表。論文題目為“IL—27 signaling promote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該項研究突破了對白細胞介素IL—27僅專注于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認知。尹芝南教授為該論文的最后通訊作者,耶魯大學Richard A Flavell教授、暨南大學醫(yī)學部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恒文,及暨南大學附屬珠海市人民醫(yī)院教授陸驪工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暨南大學附屬珠海市人民醫(yī)院博士后王倩、博士后李德海、暨南大學醫(yī)學部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院副研究員曹廣超,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副教授石綺屏為共同第一作者。
         
          
        尹芝南教授在作創(chuàng)新成果發(fā)布 暨南大學供圖
         
          據(jù)介紹,脂肪細胞根據(jù)其形態(tài)、代謝、部位和發(fā)育劃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其中,白色脂肪的功能是將體內過剩的能量儲存起來,以供機體在需要時使用,也是肥胖“真兇”。棕色脂肪組織中則含有大量線粒體,具有燃燒脂肪和產熱的功能,米色脂肪主要分布在白色脂肪組織中的一些祖母細胞和白色細胞內,也具有燃燒脂肪和產熱的功能,因此,棕色和米色脂肪組織在對抗肥胖及胰島素耐受等代謝紊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尹芝南教授團隊通過構建高脂飲食誘導小鼠肥胖模型,并結合肥胖人群樣本發(fā)現(xiàn):肥胖人群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L—27水平下降,并首次發(fā)現(xiàn)IL—27可直接作用于非免疫細胞--脂肪細胞,導致白色脂肪細胞棕色化,并激活產熱關鍵蛋白--解耦聯(lián)蛋白UCP1介導的“脂肪燃燒”;通過將脂肪組織中的脂質轉變?yōu)闊崃肯牡?,從而達到降低體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目的。
         
          
        尹芝南教授團隊 暨南大學供圖
         
          據(jù)介紹,這也是研究人員首次發(fā)現(xiàn)IL—12細胞因子家族中的IL—27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細胞,并且導致脂肪細胞分化及產熱,為治療肥胖及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點。動物實驗中,注射重組IL-27可以顯著減輕肥胖小鼠的體重并改善胰島素信號敏感性,初步驗證了IL—27作為治療藥物的潛力。
          
          近年來,肥胖引起的代謝綜合征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等已經成為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戰(zhàn)。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尤其是直接靶向脂肪細胞而有效減重的分子尤為迫切。暨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具有巨大的臨床應用潛力和市場價值。
          
          該項研究得到中國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教育部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珠海市人民醫(yī)院高水平醫(yī)院學科建設經費的大力支持。據(jù)尹芝南教授介紹,這一工作歷時7年,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并得到國內外多名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下才得以完成。尹芝南教授團隊非常期待盡快將這一治療靶點產業(yè)化,希望該成果可以惠及廣大肥胖人群。(完)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国产三级在线线看免费,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观看,五月天激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