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鐸
在中國與澳大利亞建交5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對中國進行訪問,成為三年多來澳方首位訪華的部長級官員。在第六輪中澳外交與戰(zhàn)略對話的成果聯合聲明中,雙方宣布啟動或重啟雙邊關系、經貿問題、領事事務、氣候變化、防務、地區(qū)和國際問題等領域對話溝通,同意支持兩國人文交流。近年跌至冰點的中澳關系迎來“再起航”的曙光。
在中澳關系發(fā)展史中,黃英賢所在的澳大利亞工黨多次扮演了重要角色。50年前,正是前總理惠特拉姆領導的澳工黨政府做出了同中國建交的正確決定。半個世紀以來,中澳關系保持高速發(fā)展,逐漸成為中國與發(fā)達國家交往的典范。中國連續(xù)13年成為澳最大貿易伙伴,長期保持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地位,為澳大利亞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和大量就業(yè)崗位。中澳人文紐帶也在不斷深化。中國移民自19世紀起便參與了澳大利亞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建設,現有120萬華僑華人生活在澳。
近年來中澳關系不進反退,始作俑者是聯盟黨領導的澳前任政府的一系列錯誤政策。澳方一方面拔高意識形態(tài)差異,以安全之名給中國投資、中澳科技和人文交流重重設限,在新冠肺炎“溯源”、對南太島國發(fā)展援助等多個議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無端指摘。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緊密“配合”美國對華高強度競爭策略,取消了維多利亞州政府同中方簽署的“一帶一路”協議,禁止華為公司參與澳5G網絡建設,還在涉港、涉疆、涉臺和南海等中國內政議題上頻頻發(fā)難。如是種種,本質上是澳聯盟黨政府對中國的認知發(fā)生了偏差。澳前總理基廷曾直言不諱,表示聯盟黨政府“一意孤行捏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敵人”。
面對前任留下的外交“負資產”,澳工黨政府自今年5月就職以來,發(fā)出了改善中澳關系的積極信號。上個月,黃英賢在就任外長后的首份外交政策演說中指出,澳前任政府沒有在處理澳中關系上嘗試求同存異,而是炒作兩國分歧以謀求國內政治利益?,F任政府不會延續(xù)前任“麥克風式”外交策略,不會再把內政利益包裝成國家安全議題。澳方對華政策的基調將重新聚焦國家利益,將“盡其所能與中國進行合作”。黃英賢此次訪華充滿儀式性和象征意義,無疑是澳工黨政府積極調整對華政策的縮影。
我們樂見于這樣的改變,但也要看到,當前澳方對華政策的大框架仍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且尚未與美國高強度對華打壓政策進行實質性、機制性“松綁”。此外,澳工黨政府仍在加強與美、英、日的防務關系,并在地區(qū)安全、援助南太島國等議題上渲染“中國影響力擴大”。這些因素倘若得不到妥善糾偏,都可能成為中澳關系重回正軌的“絆腳石”。
中澳建交50周年,既有累累碩果,也有負面教訓。從歷史中走來的我們應該明白一點,即中澳之間沒有根本利害沖突,雙邊關系的健康發(fā)展使兩國人民受益良多。澳方應回歸建交“初心”,繼續(xù)同中方相向而行,理性正面地看待中國以及中澳關系,妥善處置分歧,避免在對華認知上走回頭路。只有堅持求同存異、互利共贏,中澳兩國才能真正回歸良性軌道。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