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平潭9月14日電 題:馬可·穆勒:能感到全世界華人青年導演正隨風而飛
中新社記者 閆旭
“這屆IM的主題是‘風大又怎樣’?!痹诟=ㄆ教兜暮_?,國際著名電影制片人馬可·穆勒說,“我能感覺到兩岸乃至全世界的華人青年導演正隨風而飛?!?/p>
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英文縮寫為IMFF)9月12至14日正在平潭舉辦,共收到來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參展作品,參與面與投片數(shù)再創(chuàng)新高。舉辦地平潭是福建省強風區(qū)之一,濱海地區(qū)全年7級以上大風天數(shù)達125天。
來自意大利的馬可·穆勒與徐小明、阿美、黃旭峰、周黎明、黃鴻端、周浩等兩岸電影人、導演、編劇及影評人、高校學者,共同組成本屆影展評委會。評片過程中評委們?yōu)槟男┳髌窇?yīng)該入圍不斷發(fā)生爭論。
“有爭論是很好的事,我們最后評選出的50部入圍作品,風格各不相同、豐富多彩?!瘪R可·穆勒說,這也正映照了本屆影展的主題,“年輕”與“大風”,同樣激蕩、奮起,橫沖直撞,不退縮。
馬可·穆勒被稱作是“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曾掌舵威尼斯、羅馬、佩薩羅、鹿特丹、洛迦諾等國際電影節(jié)多年,把《原野》《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中國經(jīng)典影片以及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賈樟柯等中國導演推向國際舞臺。
這位與中國電影知交多年的老友,在此屆IM兩岸青年影展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時,毫不掩飾對華語電影的關(guān)切和喜愛。在他看來,豐富多樣的華語電影,讓國外觀眾更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性。
馬可·穆勒1975年來到中國留學,在之后的時間里逐漸結(jié)識了中國第五代電影人,也看了很多老電影。“我開始理解中國電影悠久的、與眾不同的傳統(tǒng)?!瘪R可·穆勒說,在現(xiàn)實中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也讓他在日后對中國第五代電影人拿給世人的作品充滿認同感。
當時,對馬可·穆勒影響最大的一部電影是《我們的角落》,這部短片是田壯壯在校期間的作品,由張藝謀攝影,陳凱歌擔綱編劇。“我不可避免地成為他們接觸到的第一個‘老外’?!瘪R可·穆勒笑著說道。
在馬可·穆勒看來,那個年代的學生有才華,更不乏各自獨特的風格?!拔乙恢逼诖麄兊奶幣?,我就想把他們這些人拍的第一部長片電影拿到國外去放,讓更多的觀眾、影評人注意到中國年輕一代的電影人?!彼f。
IM兩岸青年影展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視創(chuàng)作力量為目標,集短片評比、論壇、展映等于一體的專業(yè)影像節(jié)展,倡導青年創(chuàng)作人以影像為手段,呈現(xiàn)多元時代下社會發(fā)展的真誠表達。本屆影展征集到的作品中,88.6%的主創(chuàng)群體是“95后”新生代電影人。
馬可·穆勒看了其中100部作品,他驚艷于如今的年輕導演對更多不同方向的探索?!拔覀儧Q定頒獎的幾部影片真的是非常有特色、有內(nèi)涵的作品?!彼嘎兜馈?/p>
不久前,臺灣青年演員李鴻其擔綱導演的處女座《愛是一把槍》,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獲得“未來之獅”獎,這也是威尼斯電影節(jié)歷史上華語片首次獲得此獎。該片與大陸制片人單佐龍合作。
“在臺灣,李鴻其拿到的投資很少,是單佐龍幫他在大陸完成了后期?!瘪R可·穆勒說,“由此可見,臺灣不少年輕導演很有突破力,兩岸合作會產(chǎn)生非常有力量的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