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生僻字標注拼音 讓文物的說明更貼心
        發(fā)布時間:2024-08-28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點擊:699930

          磧、羥、釐、拏,這些都念啥?罍、觚、盨、斝,都是干什么的?“博物館熱”席卷京城,但在參觀過程中,一些展品說明牌中的生僻字沒有標注拼音,讓觀眾傻了眼;一些展品說明太過簡略或太過專業(yè),也讓人看不懂。有家長一提起帶孩子逛博物館就發(fā)怵:“進門就發(fā)現(xiàn)自己是文盲,被孩子問得啞口無言。”(8月27日《北京日報》)

         

         

          生僻字不標拼音,讓人難以識字;說明文惜字如金,讓人看得不明就里。這兩種情況,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切身的感受,相信不少人也鬧出過“認字認半邊,有時錯上天”的笑話。近年來,屢有觀眾、網(wǎng)友在社交媒體呼吁,博物館對于文物展品的介紹,應(yīng)當(dāng)“明白點”“詳細點”“友好點”,而不是字怎么念要靠觀眾猜,文物到底是什么、干什么用,觀眾也只能靠猜。

          博物館承載著歷史、凝結(jié)著記憶,是看得見的民族精氣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與脈。博物館就像一座深藏著無盡寶藏的神秘宮殿,而文物名稱標注和文字說明,則是開啟這座宮殿各扇大門的兩把“鑰匙”。觀眾需要通過兩把“鑰匙”,認識文物、了解文物,并讀懂文物背后的故事,初步破解文物的奧秘。如果博物館中的生僻字不標拼音,說明文惜字如金,如此“高冷范兒”,難住的不僅是眾多觀眾,還“難”住了文物知識及其所代表的歷史文化的傳播普及。

          參觀博物館不是單純的旅游,了解每一個展品背后的故事,才能由點到面勾勒出整個歷史的脈絡(luò)與文化的印記。在游覽過程中,如果游客來之前預(yù)備的問題和臨時產(chǎn)生的問題都能在現(xiàn)場找到答案,或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博物館參觀才算不虛此行。也正是在全面了解、熟悉文物的過程中,游客才會有更獨特的感悟,掌握更多的相關(guān)知識,滿足對歷史文化的探知欲。

          相較某些博物館生僻字不見拼音、展品介紹惜字如金,另一些博物館的做法就值得稱道。比如在內(nèi)蒙古博物院,一些說明牌標注了密密麻麻的拼音和注釋,即使是小學(xué)生也能通讀甚至理解。一些展品的說明牌介紹得格外詳細,比如一件名為“冰穿”的展品介紹,不僅告知游客這是“冬季人們鑿冰捕魚使用的工具”,還介紹了冰穿鑿冰捕魚的使用方法。

          也許有人認為,博物館的文物說明牌如果拼音標注和文字太多,不僅觀眾看起來累,還可能削弱觀眾對文物的探索興趣,影響觀眾自己尋找更多資料和自己去求證。但是,即便不排除這種可能,文物說明牌拼音標注和文字太多,也總比生僻字不見拼音、展品介紹惜字如金要好吧。

          此外,基于以觀眾為中心的原則,兼顧觀眾的不同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博物館可以采用科技化、數(shù)字化手段,探索創(chuàng)新展陳方式。比如,在基本陳列說明牌下方標注微信導(dǎo)覽索引號,觀眾直接回復(fù)文物編號至官方微信服務(wù)號,即可跳轉(zhuǎn)至導(dǎo)覽界面,享受免費語音導(dǎo)覽服務(wù);或者標注微信二維碼,觀眾直接掃碼即可閱讀文字說明,了解更多背景資料。有的博物館還實現(xiàn)了VR導(dǎo)覽,觀眾在VR眼鏡中只要識別到相關(guān)文物或點位,就會自動播放動畫導(dǎo)覽。

          通過諸多創(chuàng)新展陳方式,將文物標牌上的靜態(tài)生僻名稱和文字介紹轉(zhuǎn)換為動態(tài)文字,就可擺脫說明牌的方寸之間的局限,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傳遞專屬于那個時代的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也能在滿足不同需求之時,讓觀眾更懂文物,收獲更多新知。

          針未尖 北京青年報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国产三级在线线看免费,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观看,五月天激情久久